- · 生物信息学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生物信息学》投稿方式[06/30]
- · 《生物信息学》期刊栏目[06/30]
一位1977年的高考状元,决定去深圳再造「生物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教书育人的理念来说,我想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只要刻苦、瞄准一个方向坚持下去,就能成功。这也是未来,我想在深理工做的事情。” “就是跟着内心走。
“从教书育人的理念来说,我想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只要刻苦、瞄准一个方向坚持下去,就能成功。这也是未来,我想在深理工做的事情。”
“就是跟着内心走。我到这个岁数已经不需要头衔了,我需要实实在在的心理安慰。”
潘毅这样解释他放弃国外数十年教职,决定回国的选择。
2020年底,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以下简称“深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迎来一位新院长,正是从美国归来的潘毅。
这是时年60岁的潘毅第一次在国内全职任教。
过去十几年间,潘毅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乔治亚州立大学,陆续担任计算机系和生物系系主任、文理学院副院长等职位。在2011年到2021年这10年里,该校的计算机系,从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成长为生物信息领域世界第22名,甚至超过了国内的一些顶尖学府。
这番成就也使潘毅获得了乔治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大学杰出教授、州校董教授、AIMBE 院士等荣誉。
耳顺之年功成名就,潘毅却不满足于此。
2020年5月,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对潘毅递出橄榄枝,请他担任深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的院长,从零开始搭建起一个新学院。
正如当年接手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潘毅对这项挑战跃跃欲试,决定辞职回国,担任全职教授。
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他向来有迎难而上的决心与勇气。正如45年前,他独自背上行囊,北上清华求学时一样。
从江南小镇走出的高考状元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印在《人民日报》传到吴江时,潘毅刚刚高中毕业。
这个消息打乱了许多人的计划,潘毅也是其中之一。
彼时,中国高考制度已经中断十余年,只有寥寥无几的工农兵大学生能够通过推荐制度进入大学,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走出校园后只能踏上工作岗位,无法继续深造。
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后,离当年的考试日期只剩不到两个月,在紧迫的考试压力下,已经放下书本多年的考生们不得不起早贪黑、抓紧一切时间在工作之余紧张复习。
诸多日后的商界大佬,也在这个消息之后,改变了人生轨迹:文工团小提琴手徐小平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在湘潭钢铁厂工作的熊晓鸽,为了捡起阔别多年的书本向单位请了两个星期的假,疯狂补习。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570万人的高考生中,只招收27万人,平均每29个考生中只有一个人能进入大学。
而当年的江苏因为报考人数太多,将高考分为了两轮。11月份的初试,30多万报名考生中淘汰了20余万;剩下的10万人还要通过12月的正式考试,才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这样的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高考放榜后,潘毅成为了江苏省理科状元。那一年,他只有17岁。
潘毅是苏州吴江黎里镇人,这里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故乡。
潘毅的父亲中专毕业,是镇税务所所长,母亲在一家工厂担任妇联主任。潘毅坦言:“我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对我的学业十分重视,哪怕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机会十分渺茫,他们依旧鼓励我专注学业,作好继续深造的准备。”
潘毅对理工科的兴趣,起源于自己的母亲。
潘毅母亲就职的工厂,以生产煤矿配件激光定向仪为主,在当时算是高科技产品,制作时要用到二极管、三极管、电阻、马达、保险丝等许多繁琐的配件。
童年时的潘毅对此十分感兴趣,常常收集车间里淘汰的零件,按照儿童读物《少年电工》的指导,自己制作半导体收音机。
这段经历在潘毅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对科学的好奇心自此而生。
潘毅到黎里中学就读后,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
即便是在教育百废待兴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黎里中学的师资力量依旧雄厚。就读期间,潘毅的英语老师都有国外留学经历,化学老师则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潘毅对自己英语老师的一番话印象深刻:“中国的大学入学制度终究改革,推荐选拔制不会是学子们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国家必然会推行考试制度进行大学生选拔。”
即便是农忙时和学生一起下乡劳动,这位老师也不忘督促学生学习,随时作好高考的准备。
幸运的是,在潘毅刚刚将结束中学生涯时,恰好赶上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考试。
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的他,没有远离书本,没有农活要忙。他要做的,是按照平时的生活节奏复习两个月,踏上高考考场。凭借扎实的基础,潘毅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读,也就是改组前的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
文章来源:《生物信息学》 网址: http://www.swxxx.cn/zonghexinwen/2022/05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