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信息学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生物信息学》投稿方式[06/30]
- · 《生物信息学》期刊栏目[06/30]
一位1977年的高考状元,决定去深圳再造「生物信(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考结束后,江苏省地方媒体《新华日报》对潘毅进行了采访。报道发出后,这位恢复高考后的江苏省首位理科状元的经历吸引了许多读者,仰慕者的来信
高考结束后,江苏省地方媒体《新华日报》对潘毅进行了采访。报道发出后,这位恢复高考后的江苏省首位理科状元的经历吸引了许多读者,仰慕者的来信从全国各地寄到潘毅的手中。
其中一封信件来自扬州,一位在船上工作的女孩子得知潘毅的经历后深受感触,决定参加次年的高考,希望得到他的指导。
这封信寄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潘毅周围的同学、朋友对此颇为赞赏,潘毅本人也为自己的经历激励了一个已经放下书本的人重新开始学习而感到高兴。以至于当天兴奋地难以入睡。
直到现在,潘毅仍然记得这件事情。他说,“人生中的很多小事,都会影响一辈子。我现在的心态,就是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它们都来之不易。”
落差感与重塑的价值观进入大学后,潘毅也面临着新的压力。
初到北京,清华的校园环境与饮食习惯在潘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校园建筑和先进、完备的器材设施令潘毅既震撼又兴奋。
另一方面,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物质生活尚不丰富,即便是清华的学子们也只能按照饭票定量打饭。北方人爱吃面食,这让长在鱼米之乡、喜欢吃小鱼小虾的潘毅十分不习惯。
除了饮食上的不适应,从吴江小镇到首都顶尖学府,潘毅的学习环境和竞争对手完全不同。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都是从570多万人中厮杀出来的佼佼者,更遑论清华大学这样的国内顶尖学府。
1977级学生,绝对是清华历史上最奇特的年级。作为聚集10年社会上人才的结果,77级各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各行各业,年龄相差悬殊。
潘毅的同班同学中人才济济,有获得过全国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有工作过十几年、随时随地能脱稿发言的公社书记,更有不少国家和部委的“高干子弟”。
潘毅的室友周笛也说,“ 当时, 我们班最大的老马已30出头,最小的小丁还不满17。柯亮来自新疆,杜超英来自黑龙江。”
相比于这些社会经验丰富的同学,入学时的潘毅像是白纸一张,人生的前17年只做了学习这一件事,同学之间悬殊的家庭背景也对他的心理造成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中,潘毅很快感受到了比学业竞争更大的压力。他坦言,“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通人很容易就会被淹没。”
左二为潘毅,左五为侯紫峰(图片来源于清华计算机系77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潘毅的大学室友侯紫峰曾回忆:" 潘毅来自江苏吴江,说话有点口音,是大家公认的带有江南特色的聪明人。潘毅上进心很强,凡事都力争做好,只是体育方面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潘毅自己也说,他羡慕别人从来不锻炼,就轻松跑进14秒。"我这个人体育不好。清华要求毕业生必须要过体育关,单杠、双杠、跳马都要。对我来说,最难的还是100米。”
一段时间后,他突然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视:"我不必天天熬夜看书,甚至时常有空去看看电影,依旧能在考试中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
本科毕业照,第四排右二为潘毅(图片来源于清华计算机系77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四年的大学生涯里,他学会了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在一群优秀的同伴中依旧出类拔萃。
同时,潘毅为人处世的原则也逐渐形成:不因自己有所专长而骄矜,更不因他人有所缺陷而生轻视之意。
潘毅的严于律己和友善待人,也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吸引了许多愿意亲近和帮助他的朋友。
童年时家庭的引导、少年时中学的教育以及大学时代的成长和磨砺使潘毅心志愈坚,后来在异国他乡求学、工作时屡受挫折,这样的心态也帮助他度过了那些难捱的时光。
九年饮冰,难凉热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决断后,留学生派出工作被国家领导人提上日程。
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而且,派出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这个一度封闭的国家,再次推开了国门。
1978年12月,恢复高考一年后,国家选拔的首批赴美留学人员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
198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出国留学迎来了大潮。这一年,潘毅刚刚读完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潘毅获得了留校继续读博的机会。
文章来源:《生物信息学》 网址: http://www.swxxx.cn/zonghexinwen/2022/05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