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信息学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生物信息学》投稿方式[06/30]
- · 《生物信息学》期刊栏目[06/30]
一位1977年的高考状元,决定去深圳再造「生物信(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攻读两年博士学位后,由于导师决定定居国外,潘毅最终放弃留校,于一年之后的1987年,经清华大学的允许,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
在攻读两年博士学位后,由于导师决定定居国外,潘毅最终放弃留校,于一年之后的1987年,经清华大学的允许,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就在他出国的前一年,我国将生物技术写进《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列于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首位。
潘毅不会预料到的是,多年后的一天,他将会与这门技术结缘,并且延续了数十年。
1991年,潘毅在美国著名高等学府,也是美国最早的十所大学之一——匹兹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也到了年轻人都要做决定的时候:去哪儿找工作?
彼时,美国正深陷新一轮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泥潭,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与同年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几乎掏空了美国经济。经济萧条之下,工业界不再需要大批的高学历人才,毕业的博士生们只能涌向教学岗位,使得就业竞争加剧。那时候,还没有一个词叫“内卷”。
那时的潘毅出国仅仅四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主流的美国文化格格不入。
他操着尚不熟练的英文,平生第一次穿上西装,在愁云惨淡的博士生毕业季涌入了求职大军之中。
潘毅还算幸运,在激烈的竞争中面试了四五个岗位后,获得了美国戴顿大学的offer,避免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戴顿大学是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位于在美国被称为“飞越之地(flyover states)”的俄亥俄州——即人们只有在东西两岸间往返时,透过飞机窗户才会看一眼的偏僻之所。
作为教学型学校,戴顿大学更注重学生教育,以小班授课的模式进行教学。
入职后,潘毅几乎没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戴顿大学没有博士点,每年入学的硕士人数也寥寥无几,所有的科研工作都要靠自己一点点开展和推进。潘毅在戴顿大学工作了9年。相比在国内学习时的顺风顺水,这9年中潘毅在科研工作上经受了无数挫折和阻碍,也会感觉到孤独。
多年后,作为杰出校友受邀回到匹兹堡大学做报告时,潘毅讲起这段求职和工作的经历,许多来自中国、印度的学子都因此深受感触,潘毅过去的坎坷是他们此时正经历的困难,而潘毅当下的成就正是他们未来的目标。
时间来到2000年,潘毅进入乔治亚州立大学工作,2005年开始担任计算机系主任。这时候的他,已经45岁。但是,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初初设立,毫无根基,系里只有十五六个教授,不论资金还是人力都十分紧缺。他开始思考,如何分配这些为数不多的人力和资金,才能使这个年轻的系脱颖而出?
潘毅认为,不仅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教授们集中到一起,更要另辟蹊径,从新的领域打开局面。
那些年,生物学正随着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潘毅发觉,对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来说,生物信息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21世纪初,生物信息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不论是美国老牌名校还是刚刚成立的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都没有历史积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这样,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作为生物学和计算机学两门学科的融合,生物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学的问题,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同时具备两门学科的知识背景。
在当时,这并不是一门好“生意”。不论是计算机学科还是生物学科的学者,都不太愿意跨行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潘毅却觉得,别人不想干的事情他来干,并且一定能干好。他要成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潘毅申请到一笔一百多万元的科研经费,他将经费分配给其他教授,要求他们与生物系的教授合作,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知识,在一定期限内产出一批新的科研成果。比如,将人工智能用于生物数据分析,将计算机可视化用于蛋白质和分子可视化,将算法、数据库等技术全部融入生物学领域。
这种方式点燃了大家科研创新的热情,团队飞速成长起来。取得一定成果后,潘毅带领团队开始组织生物信息领域会议、创办学术杂志、出版系列丛书。2007年,IEEE生物信息与生物工程国际大会授予潘毅杰出成就奖。
根据相关网站排名,2011年至2021年间,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生物信息领域世界排名22名。
潘毅,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科研战役。
但荣光背后,往往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坎坷曲折。作为华人外来者,想要融入美国当地圈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获得了与白人同样的工作岗位,也很难获得同等的尊重和重视。
文章来源:《生物信息学》 网址: http://www.swxxx.cn/zonghexinwen/2022/05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