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信息学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生物信息学》投稿方式[06/30]
- · 《生物信息学》期刊栏目[06/30]
一位1977年的高考状元,决定去深圳再造「生物信(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国内对生物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相关专业,在谈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时,潘毅介绍了深理工计算机学院的两点差异
随着国内对生物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相关专业,在谈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时,潘毅介绍了深理工计算机学院的两点差异化优势。
一是“小而精”教学模式,学院招生数量有限,因此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比赛,要求学生多访问教授实验室,推动应届毕业生到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实习。
潘毅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职业方向。未来,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高校或企业工作,潘毅都希望从深理工计算机学院毕业的学子能够独当一面,成长为栋梁之才。
二是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
介绍专业特点时潘毅提到,“如果说深理工其他几个生物医学相关的学院,他们的工作是使用现成工具解决问题,那么计算机学院要做的就是利用生物大数据研发工具。”
因此,学生既要懂得计算机相关技术,也要了解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学院要培养的是既懂生物医学又懂计算机的跨学科桥梁型学生。
潘毅计划: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生物医学类的课程进行学习,毕业时根据个人的选修方向结合计算机基础,独立或与其他学院合作完成毕业设计。
同时,其他学院的学生也要学习一到两门计算机学院的课程,了解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以便将来不同学院的学生之间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合作。
回国后,潘毅的工作明显忙碌起来。相比已经拥有坚实基础的乔治亚州立大学,要推动一个新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要耗费的精力显然更多。
“辛苦却兴致勃勃”——这是潘毅对自己回国后工作状态的描述,深理工的工作使他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是美国平稳工作无法给予他的。
六十二岁的他,又一次站在了自己人生路口。
以下为雷峰网与潘毅教授的对话节选:
雷峰网:您在国内学习期间,以及申请到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主攻的方向都是计算机,后来是怎么决定要转到生物医疗加计算机这个跨学科的方向?
潘毅:2005年我在乔治亚州立大学开始做系主任的时候,计算机系还是一个年轻的系,总共也就十五六个教授,十五六条枪。于是我就在想这么一个年轻的系,怎么才能出头?
假如说这十五六条枪每一个地方都放一条,那这个系一定就埋没了。所以我就想把人和资源都集中在一个新的领域上。后来我发觉生物信息很好。
什么叫生物信息?就是用计算机的技术来解决生物的问题。为什么好?因为一般搞计算机不懂生物,不愿意转方向,搞生物的不懂计算机也转不过来。我找到这个机遇以后就觉得,你们不干我能干,而且一定能做好。
这是一个新兴学科,不论是老牌大学还是新大学起点都是一样的,只要我努力就可以超过你。如果是一个老的领域,那些学校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了,我要从头开始超过他们是不太可能的。
之后我去跟生物系教授沟通,我们一起拿到了一个100多万美金的项目。我要求这些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比如说研究人工智能的用人工智能做生物数据分析,研究计算机可视化的就去做蛋白质和分子可视化,让他们利用这些科研基金,在限定的时间里发表论文。
这样一来,教授们都有了兴趣,团队一起向上走,没几年就拿到了IEEE生物信息与生物工程国际大会的杰出成就奖,后来我们也成立了自己的大会,主办杂志,出版教材。
在2011年到2021年这10年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计算机在生物信息领域达到了世界排名22名。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系,但是在成立这么短的时间里打败了清华、北大在内的很多顶尖高校。
雷峰网:在欧美话语体系和传统观念里,亚裔的社会地位并不理想。您在乔治亚州立大学担任系主任时,有没有因为亚裔的身份遇到过一些冒犯或者挫折?
潘毅:肯定会有的。但是作为亚裔机会肯定会比白人少得多。白人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比如他们聊天的时候说起小时候看过的卡通、电影,我是听不懂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会更亲近,相互之间的提携和帮助也会更多,那么我们的机会相对来说就会更少。
我的一个华人朋友在美国其他高校做副院长,他来乔治亚州立大学进修的时候给我讲过他的故事,他是学校几十个院长、副院长中唯一的亚洲人,就会被其他白人院长排斥在外。比如说,在party上院长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他参与发言了没有人会回应,但如果是白人发言了他们就会继续聊天。久而久之,他说的话就没有人听了。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歧视。
文章来源:《生物信息学》 网址: http://www.swxxx.cn/zonghexinwen/2022/05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