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一位1977年的高考状元,决定去深圳再造「生物信(5)

来源:生物信息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国内对生物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相关专业,在谈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时,潘毅介绍了深理工计算机学院的两点差异

随着国内对生物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相关专业,在谈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时,潘毅介绍了深理工计算机学院的两点差异化优势。

一是“小而精”教学模式,学院招生数量有限,因此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比赛,要求学生多访问教授实验室,推动应届毕业生到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实习。

潘毅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职业方向。未来,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高校或企业工作,潘毅都希望从深理工计算机学院毕业的学子能够独当一面,成长为栋梁之才。

二是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

介绍专业特点时潘毅提到,“如果说深理工其他几个生物医学相关的学院,他们的工作是使用现成工具解决问题,那么计算机学院要做的就是利用生物大数据研发工具。”

因此,学生既要懂得计算机相关技术,也要了解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学院要培养的是既懂生物医学又懂计算机的跨学科桥梁型学生。

潘毅计划: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生物医学类的课程进行学习,毕业时根据个人的选修方向结合计算机基础,独立或与其他学院合作完成毕业设计。

同时,其他学院的学生也要学习一到两门计算机学院的课程,了解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以便将来不同学院的学生之间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合作。

回国后,潘毅的工作明显忙碌起来。相比已经拥有坚实基础的乔治亚州立大学,要推动一个新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要耗费的精力显然更多。

“辛苦却兴致勃勃”——这是潘毅对自己回国后工作状态的描述,深理工的工作使他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是美国平稳工作无法给予他的。

六十二岁的他,又一次站在了自己人生路口。


以下为雷峰网与潘毅教授的对话节选:

雷峰网:您在国内学习期间,以及申请到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主攻的方向都是计算机,后来是怎么决定要转到生物医疗加计算机这个跨学科的方向?

潘毅:2005年我在乔治亚州立大学开始做系主任的时候,计算机系还是一个年轻的系,总共也就十五六个教授,十五六条枪。于是我就在想这么一个年轻的系,怎么才能出头?

假如说这十五六条枪每一个地方都放一条,那这个系一定就埋没了。所以我就想把人和资源都集中在一个新的领域上。后来我发觉生物信息很好。

什么叫生物信息?就是用计算机的技术来解决生物的问题。为什么好?因为一般搞计算机不懂生物,不愿意转方向,搞生物的不懂计算机也转不过来。我找到这个机遇以后就觉得,你们不干我能干,而且一定能做好。

这是一个新兴学科,不论是老牌大学还是新大学起点都是一样的,只要我努力就可以超过你。如果是一个老的领域,那些学校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了,我要从头开始超过他们是不太可能的。

之后我去跟生物系教授沟通,我们一起拿到了一个100多万美金的项目。我要求这些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比如说研究人工智能的用人工智能做生物数据分析,研究计算机可视化的就去做蛋白质和分子可视化,让他们利用这些科研基金,在限定的时间里发表论文。

这样一来,教授们都有了兴趣,团队一起向上走,没几年就拿到了IEEE生物信息与生物工程国际大会的杰出成就奖,后来我们也成立了自己的大会,主办杂志,出版教材。

在2011年到2021年这10年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计算机在生物信息领域达到了世界排名22名。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系,但是在成立这么短的时间里打败了清华、北大在内的很多顶尖高校。

雷峰网:在欧美话语体系和传统观念里,亚裔的社会地位并不理想。您在乔治亚州立大学担任系主任时,有没有因为亚裔的身份遇到过一些冒犯或者挫折?

潘毅:肯定会有的。但是作为亚裔机会肯定会比白人少得多。白人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比如他们聊天的时候说起小时候看过的卡通、电影,我是听不懂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会更亲近,相互之间的提携和帮助也会更多,那么我们的机会相对来说就会更少。

我的一个华人朋友在美国其他高校做副院长,他来乔治亚州立大学进修的时候给我讲过他的故事,他是学校几十个院长、副院长中唯一的亚洲人,就会被其他白人院长排斥在外。比如说,在party上院长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他参与发言了没有人会回应,但如果是白人发言了他们就会继续聊天。久而久之,他说的话就没有人听了。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歧视。

文章来源:《生物信息学》 网址: http://www.swxxx.cn/zonghexinwen/2022/0511/704.html



上一篇:融资丨「大睿生物」完成3300万美元A轮融资,推进
下一篇:应用生物医药信息学重点实验室落地温肯

生物信息学投稿 | 生物信息学编辑部| 生物信息学版面费 | 生物信息学论文发表 | 生物信息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物信息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